东南互保的出现及其影响,它是卖国还是保国
所谓东南互保,是指1900年清朝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史称“东南互保”。
这些督抚宣称皇室诏令是义和团胁持下的“矫诏、乱命”,在东南各省拒不执行支持义和团的命令。
一、东南互保的出现的历史背景
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北方蓬勃发展。因为害怕义和团的势力波及属于自己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英国在参与八国联军进攻津、京的同时,策划“东南互保”。
6月,英国驻上海代理总领事华仑策动大买办官僚盛宣怀,联络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由上海道余联沅出面,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
《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上海租界由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省督抚“保护”,两不相扰。
二、东南互保的主要影响
“东南互保”与八国联军的军事侵略相配合,破坏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但也保护了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免于战乱的波及。
同时,“东南互保”亦使地方督抚的政治与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清政府的权威大为下降。
三、东南互保是保国还是卖国
一般认为,晚清时期的东南互保,不是叛国投敌,而是保国,保天下。当时慈禧太后主政,她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大清存在着的危机。
而且,清政府还破天荒的向十一国宣战。可以说,当时的清政府是根本不懂外交,不懂政治。如果人家真的打过来,那么这个清政府根本就没有好果子吃。
当时的张之洞和袁世凯,还有李鸿章和盛宣怀这批人,与洋人达成协议,井水不犯河水。如今回望叛国图存的"东南互保"协议,到是一场披着卖国外衣的救国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