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黑脸包青天”包拯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2)

大宋“黑脸包青天”包拯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2)

一是弹劾贪官酷吏王逵。王逵曾经因为为政残酷而被降职,后来王逵又由知徐州升任淮南转运使。包拯与陈旭、吴奎接连四次上疏弹劾王逵,指出:任命王逵这样的贪官酷吏担任转运使,等于是拿一路的百姓让他去残害。义正词严,朝野震动。

二是弹劾“国丈”张尧佐。张尧佐自恃权贵,横行不法。皇祐二年(1050).包拯与陈旭、吴奎等毅然上疏,弹劾张尧佐,宋仁宗却置之不理。皇祐二年闰十一月,一天朝退,御史中丞王举正留百官廷诤。包拯与吴奎等七名台谏官在宋仁宗面前争辩不已。包公口若悬河,言辞激烈,竟将唾沫星子溅了宋仁宗一脸。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云:包拯“又迁枢密直学士、知开封府。为人刚严,不可干以私。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吏民畏服,远近称之”。

包拯在知开封府时,除了铁面无私、办案公允,还有一件有关诉讼的事很值得称赞。原来规定,百姓到开封府告状,不能直接到知府的大堂上递状申诉,必须由府吏转呈知府,是否受理,何时开庭审理,要等候府吏的通知。包拯对这项弊政进行了改革,允许投诉人直接到知府大堂递交状纸,面陈冤屈。这样,投诉人一开始就能和知府见面,断案也就公平合理多了。嘉祐七年(1062)五月二十五日,包拯病逝开封。

宋人吕本中说:“当官之法,唯为三事:日清,日慎,日勤。”在这些方面,包拯都做得比较好,因此可以称之为清官的典范。

包拯的风范不仅影响大宋一朝,历经千年之后,他的风范也一直为后人所景仰。现在,在中国文化中,包公是清正廉洁的代表。他的威严而正直的黑脸不仅仅存在于戏台上、历史中,而且已经作为正义的维护者深入了人民的内心。

一个人在历史上的功过是非,要用他的实际行动来谱写。一旦他的行为被大众歌颂,就证明他对社会、对人民有功,那么,历史终究会给他以恰当的评价。这评价,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名垂青史的包青天为历代人民所歌颂与怀念,正是由于包拯一生的实践有利于社会与人民。这实践,不仅是他为当时的人民做了好事,而且也是由于他个人的道德品质,确实为同时代人甚至后来人难以企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