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的成功是天意还是人谋?

赵匡胤的成功是天意还是人谋?

公元960年年初,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得江山,结束了中原几十年混乱的局面,建立了赵宋王朝。

疾风知劲草,纵观历史,得天下者要么大仁大义,受万人景仰,诸如商、周;要么军功赫赫,在马上堂堂正正打天下,诸如汉、唐之辈。

清代文学家、史学家王夫之在《宋论》中称:“德足以绥万邦,功足以戡大乱,皆莫民者也。得莫民之主而授之,授之而民以莫,天之事毕矣。”若是德行能惠泽广袤大地,并且建立了平定四方祸乱、一统江山的军功,那么这个人得到天下是必然的。

然而,赵匡胤既无高尚德行,亦无显要军功,却能得到天下,王夫之也颇觉不可思议。不过,“时势造英雄”,赵匡胤能成为一国之主,一则与其个人有关,二则脱离不了当时的局势。

唐朝覆灭之后的几十年时光,中原巴掌大点儿的地方先后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朝更迭。中原地区周围,则陆续出现了吴、南唐、吴越、闽、楚、蜀、南汉、北汉等十国。群雄逐鹿,斗争不断,而由此导致民不聊生似乎已是必然。在天怒人怨的情况之下,总得有那么一个人站出来统一天下,还老百姓安宁日子,而赵匡胤的“陈桥兵变”能够成功,此为时局所趋。

其中个人因素在于,赵匡胤生性便是好强之人。端看他未及弱冠之年时,为了驯服烈马,差点丢了性命,终令烈马俯首称臣,为其所用,便知其性。他不服输的个性为其后来谋反埋下了伏笔。在投靠后周开国君主郭威之后,赵匡胤的野心已经慢慢酝酿。他谋仕途时曾多次遭人白眼,对于世态炎凉早已看得通透——人若是无权,根本无法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生存下去。

赵匡胤追随周世宗,南征北战,屡建殊勋,官至检讨太尉、节度归德,并得到整顿禁军的任务。他培养属于自己的精锐部队,笼络赵普等超级智囊。

世宗一死,其子柴宗训6岁即位,天下不服之势已出。赵匡胤立刻借出师契丹、北汉之机遇,屯兵陈桥,自立为皇,夺下宫廷,令后周宰相范质、王溥俯首称臣,逼周恭帝柴宗训逊位。这个过程兵不血刃,似乎太过顺理成章、浑然天成。

当年刘邦为夺得天下,和项羽拼个你死我活,差点儿鱼死网破;李世民为登皇位发动“玄武门之变”,同室操戈,惨烈异常。赵匡胤却不曾经历大悲大喜、大风大浪,亦没有性命攸关的时刻,也不曾经历救民于水火的过程,何以能轻易得天下呢?

部分史书上称,赵匡胤“人望固已归之,于时主少国乱,中外始有推戴之意”,说他民心所向,因此才会受人拥戴。然而王夫之却说:“宋之君天下也,皆天所旦夕陟降于宋祖之心而启迪之者也。故曰:命不易也。”王夫之认为赵匡胤能做皇帝,都是上天赐予他的契机,是不可抗的命运。他之所以能“兵不血刃而三方夷,刑不姑试而悍将服”,完全是上天的护佑。

如此看来,与前朝那些凭借无上功德和显赫军功才入主天下的君主相比,赵匡胤一身了无痕而能做皇帝的原因便是受到老天爷的眷顾,即“君权神授”。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