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商业发展情况

西周的商业发展情况

商王朝时商业本来已有萌芽,但到西周却未能持续发展下去,这是由于周人自远祖后稷以来即是重农业的民族,克商后对商遗民经营商贾虽不禁止,但仍认为是贱事,艺黍稷才是务本(参见《尚书•酒诰》)。以此形成了“本农末商”的风尚。这就是西周的商业反不如商代的一个重要原因。

西周时的商人是隶属于官府的,也就是所谓“工商食官”(《国语•晋语四》)。这种商人的身份自然和百工一样低于一般庶民,但亦决非是奴隶。

西周的商人是专为贵族服务的,但这时似乎也有一些自由商业的萌芽,就是《尚书•酒诰》所说的一部分商遗民在周人允许下,“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

《国语•郑语》也载,周宣王时有制造“檗弧箕服”而自行出卖的夫妻二人,这大概是民间的自由商人。

民间的近地交换,仍通行以物易物的方式。《诗经•小雅•小宛》说“握粟出卜”,《诗经•卫风•氓》说“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就是用布、丝与粟等物互相交换,以通有无。这种“以通有无”的交换行为不是为了获取利润,完全是为了各人生活的需要才交换,那时还没有货币作媒介。所以这只是“商业”的先行阶段,俟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货币”后,才算正式的“商业”。

远地交换的自由商人,在西周初期多半是商代遗民为保证生活不得不去干,在周人眼中,商代遗民是被征服者,从事商业是贱事。

周人以征服者自居,从来是从事农业的,农业是比较高贵的人从事的职业,周人对商业和从事商业的人是瞧不起的(因为从事远地商业活动的人多半是商族人,因而相沿称呼做买卖的人为“商人”)。

西周初期商业暗淡,从事商业活动者历尽艰辛。到西周末年,商人由于获利较丰,逐渐富裕起来,以其资财甚至可以与贵族“分庭抗礼”,以致连贵族都羡慕商业这种行业了,《诗经》上说“如贾三倍,君子是识”,做买卖可以获利三倍,君子这种贵族也注意上了。

西周晚期商人的地位渐渐上升,周厉王因学专利而被逐,西周末年郑桓公东迁时,也不得不与商人相约“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而共处之”,且与之订了“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匀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的盟誓,商人渐渐被周人看得起了。

西周晚期商业在缓慢发展,货币这种商业的媒介物,渐渐显示出其重要性。最初的货币是海贝,是由商人从远地贸易中得来的。

那时贝是珍贵物,西周金文中即有“锡贝”的记录,少的“锡贝五朋”或“十朋”(《令簋》、《旅鼎》),多的锡贝“廿朋”(如《效卣》、《匮侯旨彝》)或“卅朋”(《剌鼎》)、“五十朋”(《小臣静彝》)。《诗经•小雅•菁菁者莪》有“既见君子,锡我百朋”。

“五十朋”、“百朋”这样的数目就相当大了,意味着西周晚期商人与滨海地区贸易的数额渐大,这是商业发展了的现象。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