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是谁的典故
“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这句话是《韩非子•喻老》中的名言,记述的是楚庄王的故事。
这句话在《史记》中变成了“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成语“一鸣惊人”就是来自这段话,用来形容平时默默无闻的人突然做出了令人吃惊的事或取得了惊人的成绩。
春秋时楚庄王的故事:楚庄王继承王位三年了,从没有管过国家的政事。右司马就跟楚庄王说:
“有一只鸟停在南方的山冈上,三年的时间都不展翅,不飞翔,不鸣叫,沉默无声,这是什么鸟呢?”
楚庄王说:“三年不展开翅膀,是为了生长羽翼;不飞也不鸣叫,是为了观察民众。虽然不飞,但如果起飞一定会一飞冲天;虽然不叫,一旦鸣叫必定会使人吃惊。你放心,我明白了。”
过了半年,楚庄王开始亲自管理朝政,废除旧法令,施行新法令,诛杀奸臣,提拔贤能的隐士,使国家得到了非常好的治理,称霸天下。
右司马用不飞不叫的鸟来比喻楚庄王,楚庄王就说这只鸟会一飞冲天,一鸣惊人,就是说自己会治理好国家,让大臣放心。这就是“一鸣惊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