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王安石为什么要急于推行变法改革

北宋王安石为什么要急于推行变法改革

北宋究竟到了什么样的地步,才会让王安石这么着急,非革了祖宗的命不可?

宋朝到神宗之前,顺当地过了百年,有过五个皇帝,分别是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和英宗,都不算是问题皇帝,还有一定的作为。

平稳也就意味着没有太多的起伏,看起来是平静,但静水下面往往暗流涌动。要说没有危机是不可能的,否则,当年范仲淹也没有必要来个庆历革新,最后还抱憾而终。

有变化难免就有坏的东西滋生,宋朝和平安定的日子过久了,人口不断增加,国家开支也大幅度增长;再者和平对军队来说也不是一个百分之百的好消息,士兵队伍越来越庞大;端“铁饭碗”的官员也越来越多,官僚体系臃肿,难免滋生蠹虫等,所有这些,时时刻刻都伸手向国家要钱,国家财政也就成了问题。

神宗不愿当一个平凡的守成之君。他想告诉臣下,自己要有所作为,对得起世人。但他需要时间去物色志同道合的臣子,等待更合适的时机。

这时,王安石的声音让他感到慰藉,神宗登基不久,王安石便平步青云。这场改革的两大角色——主持者和执行者都己敲定,就看君臣二人的能耐了。

这场革新直接指向了陈腐的封建经济思想,和如此强大的敌人博弈,注定这不会是神宗和王安石三把火的一个过场秀,更不会是压倒性的胜利。

我们来看一下王安石和神宗的敌人们——韩琦、富弼、司马光、文彦博、范纯仁,另外还有两个女人:曹后和高后。他们中有几个是大名鼎鼎的重量级人物,这些人加起来组成的反对派,力量之大,对比之下,改革派这边从声势上就处于下风,这场改革更像是王安石和神宗的一场独角戏,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改革的内容一出来,两大阵营自然就形成了。

在这次改革中,王安石把理财作为当务之急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变法内容涉及商业、农业、教育、军事各个方面,改革面之广,远胜庆历当年。总体来说,改革夺取了大商人的部分利益,照顾了农民,但更多的是让国库充实。

变法措施不可避免地抢走了贵族的“生意”,改革遇到了阻力。改革之所以为改革,恰恰是因为它的对象是旧势力。改革派的敌人其实从人格、人品来论是一等一的没问题,反对派的人物在对国家的忠诚度上是毋庸置疑的。

但为什么同样忠诚,却有截然不同的想法呢?

其实,这些都是表面上的东西,王安石背后最大的敌人是儒家的传统。李存山在《王安石变法的再评价》中挖掘到了最深的东西:“从思想传统的角度说,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争论显然受到儒家的‘体用’‘本末’和‘义利之辨’思想传统的影响……当他在行动上和口头上转向以‘理财’为急务时,他就违背了儒家的这个传统。”

千百年来,凡是挑战封建传统的变法,都难以善始善终,远有商鞅,近有范仲淹,王安石也摆脱不了这个宿命。

当时的北宋吏治腐败,世风日下,整顿官场是传统儒家治国要务,而王安石的理财把财政商业化,不说本末问题,光这个思想就己远远地走在了时代的前面。在商人地位不高的年代,政府和商业扯上了暖昧关系,这在儒家传统面前显然是过不了关的。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