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以失败告终

北宋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以失败告终

王安石二十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造就了他务实的工作风格。他自己在基层工作时,亲自试行过他在变法中推行的相关政策。这些政策大多借鉴已有的经验:

“青苗法”来自李参在陕西发放青苗钱的经验;

“免役法”吸收了江浙数郡雇役的经验;

“方田均税法”为大理丞郭谘首创;

“均输法”为汉武帝时桑弘羊所创;

“农田水利法”范仲淹曾经实践过。

北宋王安石变法

因此,他敢推翻祖宗之法,坚定地推行变革。然而,王安石显然没有意识到,在士大夫阶级中,只有他自己是个异类,他无法指望其他的官员与自己有相似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事实上,官员们将这些“新法”推向了极端,导致了完全相反的后果。

且不说反对派人才济济和他们在政府、民间的影响力,先看看改革派都是些什么货色,就能知晓胜负走向,一个吕惠卿就让王安石背了识人不当的诟病。

在以理财为名的改革下,改革派里混进了投机小人,名为改革,实则敛财。王安石之子王雾之死和这个人有不小的关系,也难怪到后面连他弟弟王安国也没有和他站在一起。

外面问题多,内部争议也不少,王安石和宋神宗分歧渐大,到最后,王安石独木难支,尽管罢相后又复相,也难有作为。

一个有远见卓识的变革者,一个锐意进取的名相,终于在熙宁九年(1076)告别政坛,改革也到此偃旗息鼓。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这实在是一个莫大的损失。

对此,黄仁宇直截了当地说过:“王安石能在今日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端在他的经济思想和我们的眼光接近。站在现在的角度上来看,王安石变法的意义才更有说服力。”

清朝后来的衰败和中华民族的屈辱命运让后人更多地和这两个男人站在了一起,变革是国家和民族的出路,这是颠扑不破的硬道理。11世纪的中国尽管还没有到不变革就受人欺负、被打得满地找牙的地步,但可以试想一下,当时欧洲正在干什么,大鼻子们还在中世纪的黑暗里难以自拔,就如两个赛跑的人,欧洲还找不到鞋子,而大宋已经起跑,只是遇到了些困难。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