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和外交失败与《辛丑条约》的鉴定

李鸿章和外交失败与《辛丑条约》的鉴定

光绪二十七年(1901)九月二十七日,大清帝国的最后一根柱石——李鸿章于北京贤良寺驾鹤西去,享年79岁。

临死之前,李鸿章“目张口动,欲语泪流”,然而已经没有人知道他想说什么了;他的老部下周馥伏在床前替他擦去眼泪,边擦边痛哭流涕,泣不成声。在周围人的抽泣声中,李鸿章缓缓地闭上了眼睛。

李鸿章和外交失败

光绪二十六年(1900)春夏之交,当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团正闹得热火朝天时,就任两广总督没多久的李鸿章却忧心忡忡地关注着朝中的局势。

和陷入疯狂的端王、庄王不同,甚至和韬光养晦的庆亲王、荣禄也不同,以李鸿章为首的东南各省地方大员异口同声地坚决反对招安义和团并与洋人开战,其中包括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骥、四川总督奎俊,以及北方的陕西总督端方和山东巡抚袁世凯。

由于他们治下的地区大多数与洋人的势力范围和西方列强关系密切,因此,他们对于世界局势更加清楚,也十分明白利用义和团运动的危险性。

就在义和团进入北京城的时候,张之洞和刘坤一就曾经联名上奏朝廷,申明洋人已经做好了对清政府战争的准备,并且提到赫德已经对他们发出了警告。

随后,在铁路大臣盛宣怀的串联下,这些地方大员们通同一气,彼此密议应当如何保持所辖省份的稳定,避免西方列强以战争的名义侵略;他们甚至与英国人讨论了假如一旦北京沦陷、慈禧和光绪罹难,由李鸿章出任总统稳定局面的可能性。

6月21日,清廷发出了向十一国宣战的诏书,诏书传到东南各省,李鸿章将其看作是慈禧和光绪在威逼利诱之下发布的伪诏,断然拒绝接旨,他通过电报通知了盛宣怀这一决定,并经由后者转告各个大员。很快,这些地方大员纷纷响应李鸿章的号召。

为了确保这一意见的实施,由盛宣怀牵头,张之洞、刘坤一委派官员,和上海道台佘联沅,与以美国总领事古纳为首的各国领事签订了《东南保护约款》,其中公开宣称保护外国人在长江流域中下游的权益。这一条约签订以后,李鸿章、许应骥、端方、袁世凯等人纷纷响应,先后加入,史称“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的成立让朝廷中的守旧派官僚极其震惊,刚毅痛斥李鸿章为“媚外汉奸”,咬牙切齿地诅咒要将他“尸诸市朝”;迷信义和团的山西巡抚毓贤甚至无法相信这一事件的真实性,表示“不胜骇异”,认为这是“奸宄捏造”的假消息。

然而,慈禧得知此事后,却以含含糊糊的口气默许了东南互保的存在。恐怕,彼时的慈禧已经在盘算着如果这一仗打输以后的退路了。

随着战局的发展,清廷愈加发觉事情不妙,曾经急电要求李鸿章和袁世凯进京,当时正是联军攻占大沽口,战局尚未明朗。清廷召他们两位进京,无疑是想借助他们在外交方面的长处来从中斡旋。

然而,这两位却以各种理由百般推脱,其中李鸿章在接旨以后,连续发了五封电报,明明白白地阐述了自己的意见一一进京平可以,不过要先把义和团除去再说,否则一切免谈。

清廷见此情况,迫不得已,只好调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半强迫性地调他来京。职责所在,李鸿章不得不起身。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