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六年慈禧的立宪改革之路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底,慈禧忽然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了一道“预约变法”上谕,上谕中提道:“大抵法积则敝,法敝则更,要取外国之长,乃可补中国之短;惩前事之失,乃可做后事之师。”
这道诏令一下,舆论大哗,没想到慈禧太后竟然也要实行新政。一时间朝野内外之人各怀心事,但关注着政局的进一步发展。毕竟此时与洋人的和谈还没结束,大清的未来还难以判断。
然而慈禧似乎已经笃定了想法,她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三月初三,下令成立了督办政务处,由庆亲王奕勖、李鸿章等人负责。上谕称,这一机构的设立是为了“变通政治,力图自强”,全面统筹规划新政的落实工作。
仿佛是怕人们不相信似的,此后朝廷又数次发布上谕,再三申明“变法”对清帝国的重要性。
晚清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变法运动——“新政”就这样在众人惊疑不定的目光中开始了。
经过戊戌变法和庚子事变之后,慈禧逐渐认识到尽快变法对于清帝国的意义。在戊戌变法的时候,慈禧并未对变法的内容加以反对,而只是对康、梁等维新派借助外国人的势力推进维新这一点甚为不满;但在百日维新失败以后,随着整个政局的极端保守化,变法一事也就无从谈起。
然而,八国联军的入侵,将所有保守派打得粉碎,这样维新变法的最后阻力也消失了。而且在洋人的步步紧逼下,慈禧意识到了只有从政治体制上也学习西方列强的那一套,才有可能和外国人“益加修睦,悉泯前嫌”。
张之洞和刘坤一很快就响应了慈禧的号召,于五六月间联名发出了三个奏折要求变法,内中详细叙述了变法的步骤和具体做法,史称“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他们指出,首先,要“育才兴学”,开办“文武学堂”,并且废黜八股考试制度和武科考试,并奖励到外国留学;其次,要“采用西法”,比如用洋法练兵,开展览会,铸银圆,发印花税票,等等。
有趣的是,他们在奏折中还撇清了自己和康有为的关系,声明他们的办法和其主张并不相同,并且都是30年来已经陆续开始兴办的,有一定的基础。看到这个奏折,慈禧自然开心,朱批“按照所陈,随时设法,择要举办”。
平心而论,这所谓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和康有为等人的维新主张实在是无甚差别,可以看到,其中的办法大多都是光绪帝在百日维新时期推行的。
在“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中,张之洞和刘坤一就提及要学习日本,推行君主立宪制,但当时尚未有太多人响应。新政推行几年后,这一看法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支持。从光绪三十年(1904)起,先后有数名地方大员上奏要求朝廷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实行立宪政体。
在这些重臣的压力下,光绪三十一年(1905),慈禧听从袁世凯的意见,派遣“考察政治大臣”五人,出使西洋,实地调查各国宪政情况,不过,清政府的立宪之路不会太平。五人刚到火车站就被革命党人吴樾的人体炸弹炸死,此事只得推迟。
半年以后,清政府又成立了“考察政治馆”作为专门的政治改革机构,为立宪改革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依据。同时,考察政治大臣们分为两批,再次出发了。
半年之后,考察团先后回国,写了大量文字报告,陈立宪之种种好处,其中,还有几位满族亲贵对宪政持拥护态度,这极大地影响了慈禧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