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的假风雅与宋代的以文治国
“非来非去亦非忙,所是凡为自短长。专志比徒归一等,谁知礼度畏三光。相传只要达真境,勿说辛勤却易伤。授得道心皆语默,四时八节顺阴阳。”
宋太宗常将《逍遥咏》这类短诗挂在嘴边,内容再简单不过,直白白道心肠,因此后人将这种诗称作“白体”。白体诗的风格、语体几乎都一样,翻过来调过去说的都是一个意思,缺乏内涵,足见宋太宗不过是一个“假文人”罢了。
宋太宗没有他老哥赵匡胤那样的军事天赋,也缺乏战争经验,因此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过程中吃了大亏。军事上没有作为,赵光义只好把主意打到文化建设上来。
《老子》曰:“兵者不祥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鉴于先贤这样明智的话,宋太宗给自己找了一个借口:“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致治。”于是宋太宗广开科举,编修典籍。他自己也喜欢读书写字、舞文弄墨,附庸风雅。
传闻宋太宗有御制文集,又有御书纨扇数十,都藏于他的龙图阁当中。可惜,宋太宗毕竟出身行伍,没有抓好基础教育,就算后来看了很多书,写出来的东西依然缺乏深度,他这一生写了很多诗词歌赋,却鲜少有传世之作。
不过,太宗欣赏那些会写诗词的人,有的文人只因为写几首辞赋,便能做官,足见他很重文人。为了鼓励文风,他甚至欲使武将知文儒之盛,常让武将们到密阁里看书学习。在这种风气之下,宋朝的文人武将各个差不多都有几分风雅的味道,活脱脱一个文人之国浮现了。
太祖为提防武臣像他那样黄袍加身,树立了“文武分途、以文制武”的国策,但也只是萌芽状态。到了宋太宗这里,才真正得以开始。
太宗在位期间,广开科举,大量吸纳文人入朝为官。本来宋初每年参加省试的不过2000人,而到太宗这里,一次贡举即增至5300人。到了后来的真宗年间,第一次贡举竟然增至2万人。
北宋晁冲之《夜行》诗道:“老去功名意转疏,独骑瘦马取长途。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可见读书之普及,已经覆盖了全国。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云:“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显然,这个国家已经是个具备高度文气的国家了,而科举制度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