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少年机智,老了为什么变得固执、僵硬?
司马光7岁的时候因为砸一口水缸而名满九州。他与小伙伴们在后院玩耍时,一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去了。
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小孩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小司马光却沉着冷静,一副小大人模样,搬起一块大石头就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当时东京和洛阳就有人把这件事情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小司马光是多么机智灵活,知道变通,谁料他老来却变得那么的固执、僵硬。作为传统儒家的代表,历史也就将他与反对王安石变法“绑”在了一起。
治平四年(1067)宋神宗赵顼即位,宋王朝开国百年之后己出现内在危机。这时候的宋朝,尽管不像春秋时秦国有虎吞六国那样迫切的形势需要改革,也不像后世的清朝面临内忧外患那样残酷的现实需要改革,但它也已经像个五脏皆患痼疾的中年病人,随时都有可能疾患发作、难以救治。
本来,年富力强的司马光,在改革中可以意气风发地大干一番事业,而且宋神宗对司马光也十分看重,经欧阳修推荐,司马光被擢升为翰林学士兼御史中丞,成为宋神宗的顶梁之臣。
具有浓厚儒家思想的司马光,也以积极入世的态度,参与政事,力图拯救国家。然而,与王安石不同的是,他的主张是:“先王之法,不可变也。”
司马光跟皇帝赵顼之间,曾有一段生动的对话,充分表露出他的这种思想。赵顼问他:“西汉王朝如果一直守着它第一任宰相萧何制定的法律规章,不加改变,你以为可以吗?”
司马光回答:“当然可以。岂止西汉王朝可以,夏、商、周王朝所制定的法律规章,一直用到今天的话,也都是最完善的。西汉王朝皇帝刘彻改变祖宗的法,盗匪遂遍中国。刘爽改变父亲的法,西汉王朝因之衰弱。所以,祖宗所制定的法律规章,绝不可有任何改变。”
司马光的回答不免迂腐可笑,可他代表的是所有儒家士大夫的观点。除了与有儒家素养的家庭教育有关,还与宋王朝的国情相关。
此时的儒家学派还用两分法把人类分为两个系统:一是君子系统,一是小人系统。对喜好争论的宋王朝士大夫而言,人类一分为二,使他们在吵闹内斗中,可以节省不少精力。一旦掀起争论,只要立刻把自己纳入君子系统,把对方纳入小人系统,就自以为可以大获全胜。
事实就是这样,紧接下来就有一件事情。宋王朝第四任皇帝宋仁宗赵受益没有儿子,收养了他堂兄的儿子赵宗实,赵受益的堂兄是封爵濮王的赵允让。
赵受益死后赵宗实即位。于是就发生我们现代人死也想不通的,但当时士大夫却认为异常严重的称呼问题,就是赵宗实应该称呼他亲生父亲赵允让什么呢?有一派当然主张称为父亲。
可是另一派就是以司马光为首的大臣们,根据宋朝治国的儒家学说,主张应该称呼他亲生父亲为伯父。他们引经据典,在儒家宗法社会的制度下,皇帝是“小宗”入继“大宗”,应以大宗为主,对大宗“法定父亲”赵受益的堂兄赵允让,当然称为伯父。
司马光的党羽颇多,技巧也最高。他的党羽之一御史中丞贾黯,临死时特地留下遗书,请求赵宗实一定要称自己的亲生父亲为伯父;同知谏院蔡伉,进见赵宗实时,跪下来痛哭流涕,陈述国家兴亡,就在此一称呼,赵宗实也深为蔡伉那副痛哭的样子所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