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少年机智,老了为什么变得固执、僵硬?(2)

司马光少年机智,老了为什么变得固执、僵硬?(2)

尽管如此,当赵宗实还是不接受他们的意见,而始终坚持称自己的父亲为父亲时,司马光的党羽汹汹然表示,君子系统绝不跟小人系统和平共存,便纷纷引咎辞职。

熙宁三年(1070)的春风,夹杂着几丝寒气。司马光对新法的态度,起初是走一步看一步。及至发现问题的严重性,他便开始用激烈的言辞弹劾王安石,争论一起,人类两分法立刻登场,越来越激烈尖锐的斗争,直到两人由莫逆之交,发展到互相攻击,最后变成“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司马光语)的死对头,在既无休止又无效益的争论中同归于尽,一个戴上“熙丰小人”的帽子被千夫所指,一个背上“元祐奸党”的罪名被后世唾骂。

纵观司马光的一生,他从20岁入仕做官直到68岁病死,其间除有15年从事《资治通鉴》编修工作,其余30多年的政治活动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他以一个忠君、忧国和直言敢谏的贤臣的形象表现了自己的政治见解,并以此显扬于当世。

特别是在5年的谏官任上,他认真履行这一言官的职责,关心政事,对朝廷竭尽忠诚。5年之中,司马光前后共上177多份奏折,其中对有些重大事件一奏再奏,多重奏至六七次,这些奏章有些不免迂腐,但也表现了他为北宋政权的巩固而出谋划策不惜呕心沥血。

王安石变法中出现的偏差和后来用人不当所造成的失误等情况,从侧面也证明司马光在政治上还是老练稳健的。

但司马光的主张过于保守,以至不可理解。1086年,北宋选择了司马光做宰相,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用了一个错误的人,他不分青红皂白,彻底否定与废除了王安石的新法,还有由他引发的“元祐党争”,拖着北宋王朝一步步走向了死胡同。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