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和西学不同:国学不分文史哲

国学和西学不同:国学不分文史哲

国学和西学有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国学是不分文学、史学、哲学的。不像西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泾渭分明。

西方人思维是分析性的,所以他们的学术科目也越分越细。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和学术体系也是照搬西方的,也是越分越细。

例如文学,先分成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中国文学再分古典文学、近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然后古典文学再分时代,比如先秦文学,隋唐文学,明清文学;明清文学下面再细分明清小说,明清戏剧,明清诗歌等等。

中国人的国学是文史哲不分家。一部经典能够流传下来,首先要文以载道。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阐发“道”,即道理,思想,观点,而不在于“文”。

这个他要阐发的“道”,如果用西方的学科划分,就是哲学的范畴。但是,它要成为经典,除了要有深刻的道理,文章也要写得好,要有文采,逻辑性强,所以又是文学。

过去人写文章讲道理,喜欢用典故,喜欢引证历史。所以读古文最难的是典故。有些典故不知道,这篇文章你就读不下去。所以它又往往包含了大量历史知识。

你完全没有历史知识,想去学古文,说我只学古文,对历史没有兴趣,对思想也没有兴趣,是很难学好的。

所以学国学,它是文史哲一体的。你读一篇经典作品,既了解了它的思想,也学了它的表现手法,还增加了历史知识。它们是“三位一体”不分家的,这个观念一定要有。

学国学千万不要尝试用现在分科的方法去学,那是没法学,也学不好的。现在许多地方,许多学校开班讲国学,但哲学系的教授只讲一部作品的思想内容,中文系的教授只讲文学成就,历史系的教授只讲历史知识。听的人只能得到零碎片断的印象。

有些专家学问稍大一点,可以对某一部经典研究得很深,比如专门研究《论语》的可以把一部《论语》讲得很深,但是整个国学的概貌,我想很少人讲得清。因为这个教育体系和过去不一样。

现在大学体系就是叫你钻研一个东西,钻到底,成为专家。这哪是国学?国学不是零碎片断的知识。学科专业分化,弊在切割,只有专家的一孔之见、一得之愚,而无通识,学问就无法贯通。

学习国学,首先就要在心态和知识结构上避免成为专门家,要从整体上去掌握中国学术的格局,气象,寻找文史哲、艺术、宗教各领域贯通的精神或观念。换句话说,通晓国学,重点在通,要涉猎四部三教九流百家,打通文史哲。

有人说,天底下没有什么都懂的通人,我原先也颇以为然。但是后来跟随南怀瑾老师,我可以说,这样的通人有!南老师本人就是一个通达博雅、知识面极广的大家,儒释道都通,文史哲俱精。

因此,他常常用儒、道来理解佛;用道、佛来理解儒;用佛、儒来理解道。许多人对此不信,也不以为然。这是因为近百年来的学风,媚洋崇外,国学遭鄙弃;治学只讲究专业。学者的知识面越来越狭窄,根本不相信有什么通人竟能贯通天下的学问。

你不能在知识和心态上贯通地去掌握事理,然后由博返约,落到某部具体经典上,而要想将其研究得很精很深,是很难的。因为背景不知道,只是孤立地去研究,只能是瞎子摸象,各执一端。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