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要先读厚再读薄:如何才能把书“读薄”?
所谓把书“读薄”,源于数学家华罗庚对读书的真知灼见。他认为,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
把厚书“读薄”,即读书要抓住书的要点,把握书的精髓,这样才算读懂了整本书,正如华罗庚所言“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以后,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
首先,把书“读厚”
这需要了解不同书籍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来读懂作品,读懂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意。
以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四大文学体裁为例,它们各自的文学表现特征是不一样的。
读小说作品,重点是准确、精要地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作品力图反映的社会风貌及主旨思想。
读诗歌作品,重在感受诗词的意象、意境和韵律;读散文作品,重在感受作品所传递的情或理。
读戏剧作品,则重在体会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人物的片言只语都可能隐含着波澜起伏的故事。
总之,先把书“读厚”,做到胸有成竹;再把书“读薄”,就能够游刃有余了。
其次,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孩子在阅读中要养成自觉做摘录、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具体而言,可以勾画圈点打问号,在读不懂、有困惑、不同意的地方打上问号。
也可以寥寥数语写批注,读到精彩的词语、句子时,自己写上几句简短的批注;可以不拘一格地写感受,读书的感受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可以边读边写,也可以读完再写。
总之,多思考,多积累,是把书“读薄”的捷径。
最后,要注意反复阅读
经典作品的思想、情感、主题、意义往往蕴藏在文本内容当中,需要孩子去寻找、去挖掘、去发现、去获得。
有些小说的主题不是单一的、确定性的,而是立体的、多层次的、不确定性的,需要孩子结合个性化的阅读感受与生活经验去理解。
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对于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与评价,因此要鼓励孩子反复阅读经典作品,收获新的发现和新的感悟。
总之,将书“读薄”不容易。“读薄”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过滤、不断凝练、不断升华的过程。
这样读书,每读一本,就能获得“读薄”的效果,长此以往,其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