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平入洛——南宋化为泡影的收复故都梦
金朝的灭亡,使收复故都的念头在一部分宋人当中急速升温。宋理宗决定乘胜追击,将失去的故土一并拿下,收入囊中。
河南的归属未加以明确规定,金朝灭亡以后,按照事先约定,宋军和蒙军各自撤退。由于蒙古大汗窝阔台考虑到粮草不足,天气转热,遂将军队向北撤到黄河以北,河南成了无人占领的空白区。
此时,蒙古在黄河以南的兵力只有大将速不台和塔察儿的两支机动部队,其余的守备部队都是原金兵投降蒙古被改编的汉军:刘福为河南道总管,都元帅张柔屯守徐州。南宋的边疆在荆襄推进到了信阳(今河南信阳)、唐州、邓州一线,主政人是京湖制置使史嵩之。
另外两大地区川蜀、江淮一带也分别有人把守:四川制置使赵彦呐在川蜀一带据守,淮东制置使赵葵在两淮一线据守,全子才为淮西制置使,赵范为沿江制置副使。
金国灭亡后,宋蒙两国都知道为了灭金而临时结成的同盟有一天会瓦解,而他们也会反目成仇,在战场上兵刃相接,但谁都不想率先捅破这层薄薄的窗户纸。宋蒙双方就这样暗中观察着对方的动静,谁也不敢有大的动作,压抑的气氛弥漫着,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终于宋理宗首先沉不住气了,空虚的河南对他充满了诱惑,他想来个先发制人,先占先得。而这时在朝堂之上,以赵范、赵葵兄弟为代表的一些人想乘着这大好时机抚定中原,提出据关(潼关)、守河(黄河)、收复三京(西京洛阳、东京开封、南京商丘归德)的建议。
但是,大部分的朝臣没有被金朝灭亡的消息冲昏头脑,依旧能够冷静分析局势,认为南宋在联蒙抗金的过程中也损失不小,军民都筋疲力尽,以现在朝廷的力量根本与强大的蒙古无法抗衡,而且一旦失手,还会给自己引火上身,此时并不是出兵收复失地的恰当时机,因此对出兵持反对态度。
宋理宗罢免了反对出师的大臣吴渊、吴潜和史嵩之。其实,原本收复三京,最佳人选便是据守信阳、唐州、邓州一线的京湖制置使史嵩之,他的京湖军离三京最近,进兵方便,补给容易。若是京湖、两淮共同进军,保证供给,不失为一个好的战略。但是朝廷上的意见不一使这一切化为了泡影,也为收复故土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端平元年(1234)五月,宋理宗命全子才率一万淮西兵为先锋直趋汴京,命赵葵为主帅,率五万主力军作为后继,命赵范为两淮制置大使,驻军光州、黄州间负责接应,正式下诏出兵河南。
因史嵩之认为京湖连年饥荒,无力承担这样的进攻,而且河南连年遭兵祸,要在当地获得补给也不现实,所以始终反对出兵。宋理宗就不起用京湖兵,只用淮西兵,但要求史嵩之负责为淮西军供应粮草。
淮西军单枪匹马发起了进攻,一场不成熟、计划不周密的军事行动拉开了序幕。
六月十二日,全子才率领先锋队的一万兵士浩浩荡荡地踏上了征程。他们从庐州(今安徽合肥)出发,向河南进军。
当他们踏上中原土地的那一刻,映入眼帘的不是往日繁华的街道,熙熙攘攘的人群,却是一副荒凉破败的景象。昔日驻守在这里的蒙古大军早已撤离,而曾经生活在这里的百姓又大多死于连绵的战火,空空荡荡,毫无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