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进行改革,王安石的政治结局会如何?

如果不进行改革,王安石的政治结局会如何?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王安石的晚年是在大自然的怡人风光中度过的,此间催生了不少清新的山水绝句,这首《江上》便是其中之一。

不了解王安石的人或许羡慕他的这番闲情逸致,何况“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一句更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达味道。其实,此时的他若真有如此雅致,大抵也是在试图遣散背负在心头的郁闷。

中国古代不缺少用山水来化解心结的文人,而这些心结大多数和政治多少有些瓜葛。此时的王安石已经独守半山园,这是供他晚年排忧解闷的一亩三分田。对于一个胸怀大志的政治家来说,这是莫大的悲凉。

生活在宋朝是文人的幸运,但也是一种不幸,因为当文人遇到文人,动起笔杆子和嘴皮子比直接用枪杆子说话要麻烦得多、复杂得多。

王安石就在这个旋涡里摸爬滚打了很长时间,直到治平四年(1067),年轻的宋神宗即位,王安石的政治生涯才发生了变化,先是升翰林学士,后又提为参知政事,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场在11世纪搞得轰轰烈烈、沸沸扬扬的变革也拉开了帷幕。

今天看来,在经历了100多年的民族劫难后,无论在感情还是理智上,我们离王安石要近得多。但回到封建王朝,这场变革所面临的压力是难以想象的。

如黄仁宇先生所言:“也只有我们在20世纪末期,有了中国近代史的纵深,再加以西欧国家现代化的经验,才比以前的人看得更清楚。”

在这之前,王安石于仁宗庆历二年(1042)考中进士第四名,二十多年来政绩斐然,朝野交誉,仕途一帆风顺。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都曾经是他的头衔。

当地方官期间,他在思考社会问题,摸索着如何变革。他曾高喊“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但当时的皇帝赵祯根本不理他。

如果没有改革,或许王安石会在官场上过得更好。在民间搞变革,上层觉得他在小打小闹不影响他们的利益,老百姓也乐意,他们也支持。但一旦试验田规模扩大到整个国家,大官僚们就不会同意,失败即成定局。

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得胜的旧党一下子失去了攻讦的对手,内部分裂为“洛党”“蜀党”和“朔党”三党,彼此之间争论不休,北宋也在王安石死后的半个世纪走向了灭亡。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