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佛学与儒学思想的融合与对立问题
六朝时代,学佛者多援引儒、道两家经典解释佛经,而反佛者则强调儒、道思想与佛家思想的对立。
到唐朝时,佛学已经掌握了思想界的支配权,儒家虽然在政治及伦理方面排佛,但在哲学思想上,自觉的或不自觉的受了佛家的影响,甚至于暗用佛学来解释儒经,至于道家哲学则早已不为人们所注意。当时排佛的学者有韩愈及李翱。
韩愈思想,表现于《原道》《原性》《原人》《谏迎佛骨表》《与孟尚书书》等文字中,其阐扬仁义道德,推崇孟子,引用《大学》,提倡道统诸点,形成了宋儒思想的先驱,但其辟佛论据,不过严夷夏之防的旧套,并没有哲学的意味。
李翱思想,可以他的《复性书》三篇为代表。
韩愈及李翱的人性论,都系以性为先验范畴。而“性善情恶”说,尤其显然是出于佛家思想。韩、李所谓性,等于佛教所谓“本心”——唯识家所谓“慧”,其所谓情,则等于佛教所谓“无明烦恼”——唯识家所谓“智”。
李氏所谓“灭情复性”,等于佛教断灭无明烦恼求返本心,或存慧去智的主张,所以章太炎说他们实际上相信佛理,可是表面上不肯承认。
唐朝另有两个思想家,柳宗元与吕才,比较有独到的见解。
《柳宗元文集》中所载《送元十八山人南游序》《天说》《封建论》《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南岳大明寺律和尚碑》《送僧浩初序》等文,可为其思想的代表。
柳氏驳斥宗教神话,反对君权神授说,近于无神论与唯物论,但另一方面,又认为佛道与孔子之道相合,而成了佛教唯心论的应声虫。
吕才也是一个无神论者,他无著作传世,仅《旧唐书》本传中有些断片,但由于他那种对迷信神秘思想的反驳,产生在佛教唯心论的支配时期,使我们感到他的思想的特出。
佛教徒方面有一个宗密,对于佛教各宗思想及儒、佛两家思想的比较,颇有研究,他把他的研究结果,写成了《原人论》,这论中有许多见解,又给予宋儒以影响。
宗密首先指儒、道两家的万物自然变化论为“迷执”,说它不能解释人何以秉无知之气而有知的缘故。其次分佛教思想为五等,由浅而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