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出自哪里?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出自哪里?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意思是:灾祸是好事情所依仗着的,好事情的背后也可能潜藏着灾祸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五十八章,是这一章中最被人所熟悉的一句话,表达的是坏事和好事相互依存,坏事情可能带来好事情,而好事也有可能带来坏的结果。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认为福祸相依,也是他重视事物正反两个方面,重视正反面相互变化的表现。道家思想也一直很重视这种正反变化。

又比如“乐极生悲”这个成语,就出自《淮南子•道应训》:“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是说事物或事情达到最兴盛、最好的时候,就会衰落下去,而快乐到了极点,就会产生悲伤。

《淮南子》中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边塞有一个善于推测凶吉的老人。有一次他的马跑到了胡人的领土上,人们都来安慰他,他说:“这件事怎么就不能看作是好事呢?”

过了几个月,他的马带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又来祝贺他,他说:“这怎么就不是一种灾祸呢?”后来他那爱好骑马的儿子因为从马上摔下来而摔断了腿。人们又来慰问他,他又说:“这怎么不算一件好事呢?”

后来胡人入侵,健壮的男子都被征为士兵去打仗,边塞有很多人战死,只有这个老人的儿子因为腿瘸了没有参军,保全了性命。

这就是著名的“塞翁失马”的故事,塞翁失马是一个成语,也叫作“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后来常用在人遇到灾祸的时候,安慰人马上就有好事到来。

福祸相依的道理,启发人在遇到坏事时要乐观,遇到好事是也要提防坏事的发生,对人的处世方式和态度有启发教育的作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