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长制是什么意思?三长制名词解释

三长制是什么意思?三长制名词解释

三长制是北魏中期为控制户籍,及取代宗主督护制而实行的基层政权组织。也可以说,三长制是北魏孝文帝时期改革的产物。下面介绍一下宗主督护制与三长制相关话题。

宗主督护制与三长制

一、什么是宗主督护制

北魏统一之初,只是消灭了一些敌对政权,对这些遍地存在的宗主无法根除。

为了稳定统治,便于征徭征税,于是就采取妥协政策,承认宗主对于包荫户的控制和奴役,于是形成「宗主督护制」。

宗主在政治上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宗主控制下的包荫户多数没有户籍,他们只为宗主的私家人口,任凭宗主剥削和奴役,国家不得征调亦不能干预。

太和十年(486)改行三长制后,此制遂废

二、什么是三长制

三长制是北魏中期为控制户籍,取代宗主督护制而实行的基层政权组织。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486年),采纳内秘书令李冲建议,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

三长必须由乡里中能办事而又谨守法令的人担任,职掌为每四年造一次户籍,检查户口,监督耕作,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兵役及照顾孤贫老弱等。

邻长可免除一夫征戍,里长二,党长三。

三、三长制的历史影响

较之宗主督护制,三长制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三长制的建立,打破了豪强荫庇户口的合法性。北魏后期社会经济明显的恢复和发展,与三长制的实施有密切关系。

三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使所征租调有所根据。大量的隐匿户因此得以清查,国家直接控制的自耕农民大量增加,国家赋税收入相应增加,农民赋税负担也有所减轻,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

三长制的实行,也沉重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利益,因而遭到不少守旧派的反对。但在北魏文明太后、孝文帝和李冲等执政大臣的坚持下,三长制得以继续实施。

北魏后来的均田制,就是在三长制的基础上推行的。

北魏的三长制后来成为北齐、隋、唐时期乡里组织的基础。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