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初的最高长官——太保、太师
武王伐纣,东征大军是以周为盟长的西方氏族联盟,克商之后,这个战胜的氏族联盟的许多氏族,分散在黄河中下游、江汉流域以及淮泗流域,渐次经营定居生活。
这时一些小的氏族长及其小的首领,有的参政王室,就由氏族长变为西周王朝的卿士或其下属诸官,为新的阶级社会服务。西周的太师、太保两个官职,大概就是这种演化的实例。
周代的太师、太保等官位最为尊荣,其职责实即氏族社会家族中的长老,以其知识经验对嗣位的首领尽保护与监护之责,其后即演成太师、太保之官,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始终保有尊贵的地位。
西周初年武王崩,成王年幼时,就有年长亲信辅佐、监护,使之长大成材,以便治理国家。《大戴礼记•保傅》称:“昔者周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
又解释说:“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顺,此二公之职也。”此篇成于汉代,其言未必尽为实录,但也必然保存一些西周史料。其中太师、太傅、太保的职责,其性质均属于保护教养之职,没有太大的分别,其官制盖均出于古代的监护制度。
《礼记》引古文献《记》曰:“虞、夏、商、周有师、保。”可见西周的太师、太保二官在周以前早就存在。杨宽先生认为这种官职,“就是从贵族家中的保育人员的称谓发展而来的。原来贵族家中这种保育人员,是族中的长老,由此发展形成官职,也具有长老监护的性质……原为教养监护的官,后来发展为国君的辅佐大臣”。这种说法是合理的。
在较早的文献和西周金文中,周初的官职,最高的当然是万人之上的天子,其下似乎只有太师、太保二官,还没有太傅。
大概太保、太傅是一名的分化为二。保、傅二字古音虽不同部(保在三部,傅在瓦部),但声纽相通(古无轻唇音)。后来为了比附“三公”,于是又造出一个太傅。所以最早召公、周公同为太保之官。金文中周公的儿子明保作太保官,可能也是继承父职。
太保之官反映在周初的铜器上的,有《太保方鼎》、《太保鹗卣》、《太保簋》、《作册大方鼎》、《旅鼎》等。太师之官在周武王征商时是以姜尚为之。《诗经•大雅•大明》说:“维师尚父,时维鹰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