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国子监是什么机构?

历史上的国子监是什么机构?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元代分设有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汉文国子学,分别教授不同的文化知识;洪武十五年(1382年)三月,改学为监,故称国子监。

国子监是什么机构

国子监设祭酒、司业、博士、助教、学正等学官。府学教官有教授,州学有学正,县学有教谕。入国子监的学生称监生,分官生和民生两种:官生指品官子弟、土司(少数民族头人)子弟和外国留学生;民生是由各府州县推举的民间俊秀。

其中,每年由府(州)、县学按规定名额保送入监者称贡监,会试下第的年少聪慧举人被选送入学者称举监。

监生最多时近万人,他们学习的内容有《大诰》、《大明律》、“四书五经”和刘向的《说苑》等。洪武年间的监生结业后可直接做官。监生有时还衔命出使,如巡行府县、稽查百司案牍、督修水利、丈田定税等。

后来,国子监也成为很多举人未考中进士前的进修之地。比如嘉靖朝的工部尚书赵文华在未考中进士前,就曾在国子监学习过,而当时他的老师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严嵩,文华于是拜严嵩为义父,从而打开了自己的仕途之路。

当然,很多监生毕业以后会当个八九品的小吏,混得好的也能当个县令,但几乎当不了大官。因为当时的制度是,非进士不可当四品以上大官,比进士低一等的举人在明朝一般不会超过五品。

总之,科举考试成为正途后,国子监教育逐渐衰落。清代因明旧制,顺治帝始修葺北京国子监。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末改革学制,设置学部,国子监被裁废,其教育行政功能并入学部,国子监的历史使命便告结束。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