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共和行政”的两种说法

关于“共和行政”的两种说法

由于国人的暴动,周厉王被赶到彘,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这是汉人司马迁始倡之说。

可是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引战国时人所撰《汲冢纪年》(今名《古本竹书纪年》)则云:“共伯和干王位。”司马贞注:共国伯爵,和其名。又注:“干,篡也,言共伯摄王政,故云干王位也。”

共和行政

上面这两种说法显然不同:一为周、召二公和衷共济,代周行政,故曰“共和”;一为共国之伯名和者即王位,故谓“共和”。

后世学者有信《史记》说者,如韦昭(《国语解》)、杜预(《左传注》)、司马光(《稽古录》)、崔述(《丰镐考信录》)等等;有从《纪年》说者,如郦道元(《水经注》)、苏辙(《古史》)、罗泌(《路史》)、顾炎武(《日知录》)、梁玉绳(《史记志疑》)等等。

按从史料的先后看,《史记》之说,除汉之《史记》外,别无可征,而《古本竹书纪年》说,不仅见于先秦人所撰之《纪年》,其他先秦诸子也多有记载,如《吕氏春秋•开春论》:“共伯和修其行,好贤仁,而海内皆以来为稽矣。周厉王之难,天子旷绝,而天下皆来谓(“请”之误)矣”(又见于同书《慎人》)。

又如《庄子•让王》:“故许由娱于颍阳,而共伯得乎共首”。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鲁连子》云:“共伯名和,好行仁义,诸侯贤之。周厉王无道,国人作难,王奔于彘。诸侯奉和以行天子事,号曰共和元年。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共伯使诸侯奉王子靖为宣王,而共伯复归国于卫也。”衡量史料先后,这些先秦人的记载,理应胜过较后的司马迁的说法。

有人谓先秦诸子本非史书,如《庄子》书中所引人物多为子虚乌有,《吕氏春秋》、《鲁连子》亦皆为战国游士捕风捉影之谈,不能据以讲史。

但是,《古本竹书纪年》所说的“共伯和干王位”,在大家公认的正式史书《左传》中确有同样的记载,就是在《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王子朝告诸侯之辞谓:至于厉王,王心戾虐,万民弗忍,居王于彘,“诸侯释位,以间王政”,这很明显是说共伯和在“释位”以摄行王政。“释位”者既是“诸侯”,就不是指公卿大夫。周公、召公是周王朝的卿相,不是“诸侯”。并且协助王室治理国家是公卿的职责,不能说是“释位”。所以,《左传》说的“以间王政”者,绝对不可能像《史记》说的是指“召公、周公二相行政”。

共伯和是共国的君主名伯和,是一个小诸侯。《左传》明云“诸侯释位”,说的是一个诸侯放下君位,“以间王政”。清梁玉绳说这就是指“共伯和干王位”。“间王政”即“干王位”,“间”、“干”古同音。“干王位”就是“干预”或“干犯”王位,司马贞《史记索隐》注为“干,篡也”,是一个意思。

《左传》是说共伯和以一个诸侯的身份,放下君位,而篡了天子的王位。以诸侯而行天子之事,这也真是天下之大变。

热门文章